说起这些伟大的地标,你们或多或少都有耳闻,巴黎卢浮宫的金字塔,约翰.肯尼迪图书馆,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,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,香港中国银行大厦,苏州博物馆等等,作为建筑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,贝聿铭笔下的建筑,用光和影,将建筑赋予最生命的美感。
然而在19年的5月16日,这位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的建筑大师,正式的画上了人生的句号,享年102岁的贝老先生,在他辉煌的职业生涯中,以神秘而又出彩的建筑不由为之喝彩,将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建筑奖项收入囊中,更在1983年获得了普利兹克奖,这个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。对于他的爱,我们更多的是对于他所创造的绝美建筑。
在这些建筑当中,最一鸣惊人的是法国卢浮宫的金字塔,贝老先生用自己的智慧给法国人上了一课关于“刮目相看”的定义,由一开始遭受法国人的抨击、诋毁,到成为法国人的骄傲,让贝聿铭也从此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。用玻璃和钢铁铸成的金字塔,利用光影变化的姿彩,给沉闷的古建筑增添了一道靓丽的现代气息,几何的纯净和古典的繁重,融合出最令人兴奋的七彩光线,令人惊叹不已。“在卢浮宫之后,”贝老先生说,“我认为任何项目都不会太难。
贝聿铭说:“中国古人有这么一句格言‘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’。”在他眼里,竹子是一节一节生长的,竹节重叠,越长越高。雨后春笋象征生机、茁壮和锐意进取。而香港中国银行大厦,就是寓意着这个意思,这座在上世纪80年代建成,形如雨后春笋的建筑,寓意着中国传统中再生和希望的象征。特别是在夜晚中的维多利亚港,中银大厦的融入百万夜景,成为最亮眼的存在。整体由 不同寻常的三角形结构,在1982年拔地而起,在92年以前,都是亚洲最高的建筑。
最让我惊叹的是苏州博物馆的美轮美奂。在现代美学基础上加上古典的苏州艺术,让博物馆巧妙的展示苏式古典民族建筑,取其精华、去其糟粕,这应该就是中西结合最佳的状态,老式建筑的内涵和现代光影的完美结合,令人惊叹不已,黑与白的徽派建筑,棱与角的现代美学,从毗邻的池塘倒影中展示它最美的姿态。他将对苏州的复杂感情融入建筑,将东西方的文化完美结合,使苏州博物馆成为苏州最富灵魂的所在。
贝老先生曾经说过:光是一切我在文化缝隙中活得自在自得,在学习西方新观念的同时,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。他的个人魅力让人对他有着更多的着迷,在建造美国国家美术馆东楼的时候,工人们从未造过尖角型锋利的楼体,建议他削掉锐角,保持墙体稳固,他笑眯眯地说:“我想试试。”他总是笑眯眯的,散发着自信,也散发着令人崇敬不已的建筑成就。老先生虽已故去,但是他留下的建筑是永恒的存在,留下的美学是最靓丽的风景线。